壹、簡介

台灣中小企業占全體企業的97.65%,是我國主要的經濟群體與就業環境。有別於資金雄厚的大型企業具備充足的資源與明確的目標,中小企業需要在資源受限的情境下開啟轉型的契機。本評量目的在於協助中小企業評斷企業數位轉型現狀,並明確下一步轉型工作目標。

貳、操作

評量設計於性質上涵蓋Matt, C., Hess, T., Benlian等人提出數位轉型必須平衡之價值創造、結構、科技與財務面向;參考緯育TibaMe數位成熟度的關鍵指標與級別定義,與戴爾(Dell)科技集團與英特爾(Intel)共同完成之 <數位轉型指數> ;依據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區分之企業整體數位轉型的階段分類及其發表之參考面向;評估各類型文獻對數位轉型之描述後,令其與公司基本組成(生產、銷售、人力、研發、財務)相互搭配,協助塑造具備整體性之轉型策略。 依據生產力再造評量模型,擬定數位轉型指南針的目標,是讓企業完成診斷評估後可以決策(Decide)並行動(Act)。因此在評量的操作上,對於任何一項評估都採取了「認知度」與「實踐度」兩種區別:前者提供了對於特定議題的價值觀,後者則表明了目前的現狀與極限。評估均採取10等第的量表進行,並分別於1、4、7、10給予明確的定義如下:

 參、內容

評量內容平衡公司功能性結構及其影響構面,參考範疇交集處後明確定義以進行區分,並得出以下五大構面並針對各構面分別展開評量面向如下表:

(1)組織策略管理
(2)數位科技應用
(3)體系價值創造
(4)顧客與文化生態
(5)商業創新模式
新策略、目標修正能力
資訊連結/串流能力
採購/退貨流程管理
顧客需求、情報掌握能力
知識新營收生產力
跨功能別組織團隊
資料分享/平台建立
生產/製造效率效益
配合創新工具(行動、社群、雲端等)能力
新市場/客群切入能力
招聘、培訓、發展數位人力
風險管理/資安、應變能力
倉儲/物流效率能力
行銷、通路轉換能力
新通路/服務之市場觸達能力
數據、系統輔助判斷決策能力
人工智慧/分析學習能力
上下游整合能力
支援、客服效率
新獲利、邊際發展能力
*與生產銷售人事研發財務的公司基本構成相關